新華社香港12月3日電(記者萬后德 章穎)40年前,內地開始邁出改革開放的腳步,架設在深圳河上的羅湖橋,成為面向外部的一個重要通道。40年歲月里,羅湖橋目睹了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的發(fā)展過程,默默見證著深港兩地的巨大變遷。
這是20世紀70年代的羅湖橋(資料照片)。新華社發(fā)
“70年代到80年代,有很多經羅湖回內地的人,要挑很多油、米、布、衣服之類的東西?!苯衲?2歲的姚志明告訴記者,那時經過羅湖橋的內地人衣服很簡單,差不多都是一式的,沒有像香港人一樣穿得五顏六色。
“我們一般一眼就能看出這個是內地人?!币χ久髡f。他曾任香港羅湖警署警長,駐守在中英街和香港羅湖管制區(qū)。
1982年,在離姚志明不遠的深圳河對岸,剛剛18歲的吳燕霞來到羅湖邊檢站工作。在她的記憶中,那時從香港到內地辦事或探親的港澳居民,攜帶的都是電器、手表、零食和沒有穿壞的舊衣褲、鞋子等。
初到深圳時的情景,她依然歷歷在目:“心里想著深圳是一個特區(qū),應該是很漂亮的地方,結果一看,就像個漁村一樣?!眳茄嘞颊f,當時她住的地方有6層樓,卻已是周邊最高的樓。
從香港一側拍攝的羅湖鐵路橋(11月29日攝)。?新華社發(fā)(王申 攝)
早在1906年,長約32米的羅湖橋就建在了深圳河上,連起了內地與香港。1950年,羅湖邊檢站成立。7年后,重新修建的羅湖橋成為旅客往來深港兩地的通道。那時的旅客進出口岸,需要從鐵路橋兩側的行人通道通行。這一走,就持續(xù)到了80年代。
在當時,吳燕霞和她的戰(zhàn)友們要以人工方式查驗旅客,“快的話旅客20分鐘就可以通關,但是有特殊情況可能就要一個多小時。遇到節(jié)假日返回內地的人多,凌晨兩三點鐘就要起床”。
橋那一邊的姚志明則說,每逢節(jié)假日,旅客至少要兩三個小時才能出入關。
1985年,羅湖口岸聯(lián)檢大樓落成使用,羅湖橋下游建起一座全新的雙層通道橋,成為新的羅湖人行橋。1988年,內地第一套邊防檢查計算機查驗系統(tǒng)在羅湖口岸啟用。
“在我們剛工作的時候,每天就是幾百人,到后來的上千人,80年代末基本是上萬人了,那時候我們真是不敢想象人像現(xiàn)在這么多?!眳茄嘞几嬖V記者,現(xiàn)在每天通關人數(shù)有20多萬,高峰期的時候有30多萬。
在羅湖人行橋,旅客從香港步入深圳(11月29日攝)。新華社發(fā)(王申 攝)
透過羅湖橋這一扇小“窗”,改革開放40年來,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人流、物流變化,在值守者眼中清晰可見。
吳燕霞說,如今性價比高的內地美食與住宿,便利的公路網(wǎng)、高鐵網(wǎng),讓港澳居民往來內地的頻率不斷加快?!艾F(xiàn)在香港人真的比較喜歡回到內地,吃吃海鮮,買些內地制造的電器、家具之類帶回香港?!眳茄嘞颊f。
已經退休的姚志明這些年經常到內地走走看看,他感慨說,以前內地人見到香港人,覺得好羨慕,現(xiàn)在不同了。
2003年,由于防洪標準過低,已有百年歷史的羅湖橋完成了她的使命,被分段拆除,并當作文物復建于香港新界。新建的鐵路橋有40米寬,臥伏在深圳河上,運送人員和物資的火車仍然每天穿行于兩地之間。
如今,深圳與香港之間,每年有大約3億人次從各個口岸間往來。9月23日,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;建設中的蓮塘口岸也即將投入使用。
-
大數(shù)據(jù)"坑熟客",技術之罪需規(guī)則規(guī)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質量發(fā)展,怎么消除“游離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學校只剩一名學生,她卻堅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變動!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?
2018-03-01 09:01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