誠信,是高考不能突破的底線。然而,自主招生背后的種種亂象已突破底線,嚴重動搖公眾對高考公正、公平的信心,必須采取措施,徹底斬斷黑色利益鏈,堅決維護自主招生公信力。
高校通過論文和專利考察學生的學術潛能,出發(fā)點本來很好,卻演變成造假重災區(qū)。表面上看,這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亂象,實質上卻是家長、學生、學術期刊、商業(yè)機構等共同構成的畸形黑色利益鏈。
本應成為論文標尺的學術期刊公然提供代寫、代發(fā)服務。所謂的咨詢輔導機構瞅準商機,把造假做成一門生意,甚至不惜假冒高校名義欺騙學生、家長;一些家長、學生對此心知肚明,卻又趨之若鶩……在這條利益鏈上,似乎只要丟掉誠信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能各取所需。
但是,以喪失誠信的歪門邪道鋪就的“成才之路”,怎么可能是一條坦途?
令人稍感欣慰的是,不少高校通過嚴格的甄選程序將一些造假考生擋在了門外,還有不少高校已經取消了對論文、專利的要求,或者降低了論文、專利在初審中的重要性。
不過,高校甄選畢竟是被動防御,要更加有效地維護高考誠信底線,重建部分公眾對自主招生的信任,更需要高校和招生主管部門主動出擊。一方面,要制定更加科學完善的自主招生選拔體系;另一方面,要對炮制、提交虛假材料者,施以必要的懲戒。
實際上,教育部于2017年曾下發(fā)通知,要求嚴厲打擊自主招生中的證書、發(fā)明、專利、論文買賣和造假等違規(guī)違紀行為,堅決斬斷“利益鏈條”,并明確提出“對查實提供虛假申請材料的考生,取消其高考相應資格”。
然而,在現(xiàn)實操作中,相較于不難發(fā)現(xiàn)的自主招生論文造假,涉嫌造假者被嚴厲懲戒的案例仍顯得寥寥。不管是出于對考生的惻隱之心,還是出于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態(tài),客觀上,這種“心軟”助長了自主招生材料造假之風。
自主招生“黑幕論”的出現(xiàn)反映出公信力危機。從某種角度來看,這是對造假者懲處不力的惡果顯現(xiàn),如果任其發(fā)展,將危及公眾對高考改革的信心。
無懲戒,不誠信。當造假者頭上高懸的利劍落下,邪門歪道鋪就的捷徑就會成為絕路,誠信這道關,才真正不可逾越。(本報記者李亞楠、袁汝婷)
-
大數(shù)據(jù)"坑熟客",技術之罪需規(guī)則規(guī)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質量發(fā)展,怎么消除“游離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學校只剩一名學生,她卻堅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變動!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?
2018-03-01 09:01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