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30日,吳國林在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指導裝配作業(yè)。新華社記者 王俊祿 攝
新華社杭州5月4日電 題:練就毫厘“繡花功”——記杭汽輪“金藍領”吳國林
新華社記者 王俊祿
眼前是21噸重的汽輪機轉(zhuǎn)子,軸面如鏡面般平滑,幾千個大小不等的葉片不差毫厘,將它們一錘錘一絲絲“鑲”進去的,正是吳國林那雙粗糙的手。
吳國林是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杭汽輪”)高級技師,從事汽輪機裝配工作43年,是掌握我國高端工業(yè)驅(qū)動汽輪機組裝配及調(diào)試、試車核心技術的領軍人才,曾獲“全國勞動模范”“全國技術能手”“浙江首席技師”等稱號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。
“吳師傅渾身都有‘特異功能’,”徒弟們七嘴八舌,“手能掄錘如‘繡花’,耳能聽音識故障,口能傳授‘吳門絕技’,眼能分辨頭發(fā)絲級的不平滑?!边@一切,都因為“大工匠”是個“有心人”。
汽輪機在大眾眼中比較冷門,卻是電力、化工、石油、采礦、冶金、造紙、紡織等領域的核心驅(qū)動部件,應用非常廣泛。一臺汽輪機有1萬多個零件,轉(zhuǎn)子能不能裝到最佳位置、熱脹冷縮應該留多大空隙等,靠的不是設計圖紙,而是師傅依靠手感、經(jīng)驗對手中鐵錘、螺絲刀的精細把握。因此,總裝往往是汽輪機生產(chǎn)最難的步驟。
運行中的汽輪機轉(zhuǎn)速極高,上萬個零件中只要有一個“怠工”,汽輪機就可能出故障,導致用戶整條流水線停產(chǎn),甚至帶來重大安全問題。
43年從事一線裝配,吳國林只要看一看、摸一摸、聽一聽,就能知道機組有沒有問題,問題出在哪里,該怎么解決?!翱吹氖钦w有沒有異常的感覺,摸的是軸承溫度和振動頻率,聽的是各個‘關節(jié)’的響動?!眳菄终f。
4月30日,吳國林(中)在指導工人試車。新華社記者 王俊祿 攝
某大型船舶的汽輪機故障,翻來覆去找不到原因,情急之下找到吳國林。吳國林現(xiàn)場聽了聲音,仔細觀察了葉片,在所有人的注視下,用隨身帶的一把銼刀,給葉片做起了“手術”。一下、兩下、三下……重新裝上后,運轉(zhuǎn)平穩(wěn),故障排除,現(xiàn)場爆發(fā)熱烈掌聲,專家們紛紛豎起大拇指。
機器是否可以代替人去做這些精密工作?吳國林擺擺手:機器處理會很規(guī)整,但有時候不是平滑就是最佳的。人工去處理,可能還會故意在光滑的材料上做出不平滑糙面。
吳國林初中畢業(yè),跟師傅學藝只有一年時間,如何能像“庖丁解?!币粯?,對高溫、高壓、高轉(zhuǎn)速的汽輪機了然于胸?他說,這是因為自己從沒停止過學習和鉆研。他可以把一年的時間花在一臺特種設備上,反復琢磨如何把機器的噪聲降低到標準以下,“一顆螺絲釘擰的力道不同,結(jié)果可能完全不同”。
迅速成長靠學習和傳承,打破常規(guī)則要靠創(chuàng)新。走上車間二層平臺,吳國林向記者展示了用于汽輪機測試的“吳式快裝臺位法”。過去,每臺機器要在生產(chǎn)線上測試一個多月。訂單多了,效率要求高了,這樣的節(jié)奏亟待提速。吳國林就開始思考,把原先的整體流程拆分開,變成流水線分工,從單件裝配模式切換到批量裝配模式,大大提高了生產(chǎn)效率。
18歲進入杭汽輪,一晃就是43年,從“小跟班”成長為“吳大師”,吳國林深知傳承的作用。再有幾個月就退休了,吳國林思考最多的也是如何把技術傳下去。
“一點紅不算紅,一片紅才叫紅?!眳菄终f,以前有“教會徒弟餓死師傅”之說,技藝往往不外傳?,F(xiàn)在,只要工人肯學,他都傾囊相授。在現(xiàn)場演示的基礎上,他經(jīng)常對重點機組進行現(xiàn)場講解,再以作業(yè)指導書的方式進行鞏固,讓徒弟們掌握每一步裝配要領。裝配前的準備、汽輪機管道、裝配過程、試車過程、返修過程……他制作了100頁的PPT資料,羅列了近60條考核要點。得益于吳國林“傳幫帶”舉措,杭汽輪涌現(xiàn)出一批批技術人才。
-
大數(shù)據(jù)"坑熟客",技術之罪需規(guī)則規(guī)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,怎么消除“游離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學校只剩一名學生,她卻堅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變動!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?
2018-03-01 09:01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