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见炊烟袅袅-新华网
新华网 > > 正文
2025 01/26 10:08:40
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

又见炊烟袅袅

字体:

  山水寻旧忆,炊烟驻梦回。

  30年后的今天,我依然像儿时放学回家那样,远远望见炊烟,脚步就会不自觉地欢快起来。“看,烟筒冒烟,妈就在家”,然后满脑子都是饭桌上的美味:一碗炖酸菜、几棵大葱、金黄的小米饭……我曾无数次梦回这里,指着那些炊烟说:你看,那就是我的家。

  每次到牧区和农村,总会下意识地寻找那熟悉的炊烟。草原的清晨,蒙古包上的炊烟伴着朝阳升起,这是牧民一天的开始。看见炊烟,我便知道,巴特尔大叔应该正在煮着香浓的奶茶,切着鲜嫩的手把肉。

  今天,新的事物与观念如潮水般涌入。天然气、煤气代替了柴火,曾经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升腾在乡村上空的炊烟,正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。

  再回故乡,许多房子都已焕然一新。红砖堆砌的院墙整齐又美观,房顶上,太阳能采暖设备有序排列。屋内,锃亮的地板干净整洁,厨房里,与城市别无二致的锅炉、煤气灶等现代厨具一应俱全。不过,仍有一些人家保留着土灶和大炕。

  炕烧得太烫了,我从炕头挪到了炕梢,和邻居嫂子聊着家常,回忆着“烟熏火燎”的往事。我们小时候,炊烟可是温暖的象征,为了让炊烟多在土炕里待一会儿,大人会将烟囱口用砖头或者土坯挡住一部分,让炊烟附着的热量更多地留在炕里。那时候,炊烟不断,就能看到稳稳当当的家。若一日不见炊烟,则家里就会显得冷清。

  嫂子说:“现在虽然有了新的取暖方式,但到过年还是想把大炕烧起来,蒸豆包、做豆腐、炖杀猪菜……灶里有火,锅里有肉,烟筒冒烟,那才是过年的样子!”

  我逗她:“可我记得有一年冬天,西北风倒灌回烟囱,你正做饭,被呛得直咳嗽……然后一边抹眼泪,一边嘟囔,啥时候不烧炕了,这辈子就没白活!谁想到,你现在又愿意烧炕了。”

  嫂子和我都笑了。我们笑得恣意。

  “谁说不是呢,以前最怕被人说‘土’。现在老乡们反而靠‘土’致富!”嫂子说,村里发展农家乐,她家散养的土鸡和土鸡蛋,成了抢手货。“咱这土鸡,吃的是自家种的粮食,在院子里到处跑,肉紧实得很,下的蛋更是营养丰富。”嫂子脸上爬了皱纹,眼睛里闪着光。

  她拿起炕上的一把小笤帚告诉我,村里很多妇女冬天也闲不住,手工编织笤帚、扫帚,每天能收入二三百元,精美的手工品卖到了韩国和日本。不少年轻人看到这个市场,回村搞起了直播带货,可有的嫂子们忙了。嫂子选了一件得意作品拿给我当新年礼物,我满心欢喜地收下。

  我在村里走一走,烧炕的人家寥寥无几,但走到哪家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融融暖意。清洁能源成为了乡村生活的新宠,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整齐排列,沼气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,农人们将秸秆、牲畜粪便等废弃物投入其中,经过发酵转化为清洁的燃气,用于烹饪、取暖,既环保又经济。

  往昔炊烟所代表的烟火气,是质朴的、带着泥土芬芳与柴草气息的。如今,炊烟在以另外的形式出现,以另一种形式蓬勃生长:广场上人们的欢声笑语,是新农人社交的烟火气;现代工具烹饪出的美食佳肴,是便捷生活的烟火气;网络直播间里,新农人们对着镜头,手中拿着自家的农产品,热情地推销,那是与时代接轨的烟火气;家中摆放的娇艳花卉,为生活增添了一抹诗意的烟火气。

  今年过年,微博上有个话题很热——什么传统能打动“00后”。我也常想,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们,他们的记忆中会留存些什么?“炊烟”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,能像我们这样感觉到温暖吗?他们会有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”的执念吗?每代人的记忆都会不同,我们只希望日子慢些,再慢些,人们在追逐新事物、拥抱新变化时,别忘记感受人间烟火。

  炊烟,恰似一首悠扬的古老牧歌,旋律虽渐飘渐远,那动人的音符却在我们心间萦绕不绝。与炊烟作别,虽带着一丝对往昔的眷恋,却也见证乡村正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奔赴现代化。我深信,未来新农人的生活,还会不断燃起新的火苗,满溢希望之光。(记者张丽娜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施歌】